最近更新
-
《证类本草》是宋代杰出医药学家唐慎微所著的一部中药学巨作,其全名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亦称《经史证类大本草》或《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该书共32卷,成书于元丰六年(1083年),是唐慎微在《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和《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医药文献及文史古籍而编撰成的。唐慎微,字审元,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附近)人,以行医为业,经验丰富,医德高尚。他在行医过程中,对药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广泛…
-
《外台秘要方》是一部唐代医学巨著,由王焘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编撰完成。这部著作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医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焘出身于陕西郿县(今属陕西),祖父是唐代著名宰相王珪。王焘在弘文馆任职二十余年,利用其职位便利,广泛接触和收集了大量医学典籍,最终汇编成《外台秘要方》。 《外台秘要方》的编纂背景与内容概述 《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分为一千一…
-
《普济方》是明代朱橚(周定王,朱元璋第五子)主编的一部大型医书,成书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这部医书集历代医学之大成,广泛汇集了明代以前的各种医籍中的方剂和有关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一部重要文献。原作分为168卷,但现存版本主要基于《四库全书》的整理,扩展为426卷,内容涵盖广泛,从方脉总论、药性总论到各种具体的疾病治疗,以及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编纂背景和目的 《普济方》的编纂反映了明…
-
《贵州通志》作为一部记录贵州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地方志,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展示贵州发展的重要文献。这部志书的编修工作历经明清两朝,分别由谢东山与鄂尔泰、张广泗等人主持修纂,内容详实丰富,反映了各个时期贵州的社会风貌和经济状况。 首先,我们来了解《贵州通志》的初修过程。在明代嘉靖年间,贵州提学副使谢东山负责主持修纂《贵州通志》。谢东山,字少字,自号高泉子,四川射洪县人,嘉靖…
-
《山东通志》是一部富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志作品,记录了山东省自古至今的方方面面,共有三个重要版本,分别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成书。这些版本不仅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还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一版《山东通志》由明代陆钺等人编修。陆钺,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并历任湖广按察佥事、山东提学副使。嘉靖十一年(1532),陆钺受山东巡抚袁宗儒之命…
-
《畿辅通志》是清代河北地区的一部重要地方志书,涵盖了从康熙到光绪年间三次不同版本的编修。这部志书不仅详细记录了河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还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通过对《畿辅通志》的梳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清代河北的历史脉络和地域特色。 康熙版《畿辅通志》 康熙版《畿辅通志》由于成龙主持修订,郭棻协助纂修,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康熙年间,直隶省(今…
-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艺术和思想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僧侣文化和佛教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大量的杰出僧侣文人。其中,惠洪是一位颇为出色的僧侣诗人,他的《石门文字禅》和《林间录》一样是其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释惠洪,名觉范,又有一作“慧洪”,俗姓彭氏,但也有传说是喻氏,出生于宜丰(今江西宜丰县)。他自幼孤寂,却有着非凡的文学才华,能文善诗。因此…
-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时常能够找到那些默默无闻,但又对历史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元代僧人释念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所撰写的《佛祖历代通载》更是如此。 首先,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位神秘的僧侣——释念常。生于1282年的念常是华亭(今陕西省平凉县)人,幼年时便显现出了对佛法的浓厚兴趣。在短短的12岁时,他便怀有出家之念,14岁正式为僧,开始了他漫长的求法之旅。他广游名山大川,寻师访道,…
-
元代佛教研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而在这其中,释觉岸所撰《释氏稽古略》更是备受学者青睐的佛教史书。 释觉岸,字宝洲,是元代乌程(今江苏)人。但关于其生卒年代,史籍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使得这位史学巨匠的生平更为神秘。《释氏稽古略》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又简称《稽古略》,是一部采用编年体写作的佛教通史。从内容上看,此书沿革了从三皇五帝至南宋末的佛教史迹。其编年体的特点在于以历代统系为纲,佛家世次…
-
《明集礼》一书,原名《大明集礼》,由明代徐一夔、梁寅、周子谅、刘宗弼等奉勅撰写,历经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开始编修,于次年九月完成。全书共计53卷,详尽记录了明代的各项礼仪制度。其内容覆盖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乐等十一大类。这部著作不仅是明代礼仪制度的总汇,也是了解明代宫廷及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明集礼》的编撰背景 《明集礼》的编撰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
-
《南宋馆阁录》及其续录是研究南宋职官及政治体制的重要历史文献,主要记录了南宋时期馆阁制度、典章制度及相关历史事件。此书的作者陈骙(1128—1203),字叔进,南宋台州临海人,他于绍兴二十四年(1132)登进士科第一名,历任秘书监、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务,在南宋政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陈骙及其成就 陈骙,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在淳熙五年(1178)任职中书舍人兼侍讲、同修国史,并在光宗时期担…
-
《翰苑群书》由洪遵编纂,分为两卷,汇集了家藏唐宋时期有关翰苑的故实之作共11种,成为后世了解翰林院及其学士们的珍贵资料。 洪遵,其家族在翰林院的地位举足轻重,父子兄弟皆为翰林学士,家藏文献亦是丰富。洪遵将这些文献精心汇编,形成了《翰苑群书》。其上卷录有李肇的《翰林志》、元稹的《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的《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的《翰林院故事》、杨钜的《翰林学士院旧规》、丁居晦的《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李…
-
自古以来,中国的书法艺术始终作为文化精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推崇。在这一领域,许多独具匠心的书法家和评论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评论,为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清代的王澍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竹云题跋》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更为书法评论领域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竹云题跋》共分为四卷,由清代王澍所撰。王澍的生平可在《禹贡谱》条中查见,他擅长书法,并在书法鉴别及源流考证…
-
《筹海图编》是中国明代一个重要的军事地理著作,由明代名臣胡宗宪倡导,其幕僚郑若曾负责编纂。该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沿海防务筹划的专著,更是研究明代海防和中日交通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是明代徽州绩溪(今属安微)人。作为嘉靖进士,胡宗宪历任知县、御史、浙江巡抚、兵部尚书等职,特别在督师剿倭寇的数年间,他广泛搜集奏议、图籍、史志,并经过郑若曾的整理,纂成了《筹…
-
《格物通》是明代著名学者湛若水所撰写的一部重要的儒学著作,全书共计百卷,旨在详细阐述儒家关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学说。这部著作不仅内容广泛,思想精熟,还对诸子百家至明代儒家的成说和伦理道德思想作了具体的介绍和准确的概括,被誉为儒家思想的百科性著作。以下将从内容结构、思想体系及其影响等方面对《格物通》进行详细的探讨。 内容结构 《格物通》的内容被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诚意格、正…
-
《读书录》是明代著名哲学家薛瑄所著的十一卷经典之作,后续编有《读书续录》十二卷,合称《读书全录》。这部书是在明景泰七年(1456年)之后编纂完成的,展示了薛瑄在数十年间对于诸子百家,尤其是四书、五经以及宋代名儒理学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薛瑄在读书过程中,深信张载的“心有所开,不思则塞”之言,常常在有所心得时随即记录,以备日后省思。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驱动下,《读书录》诞生了。 薛瑄(1389—14…
-
《黄氏日抄》是南宋哲学家黄震(1213-1280)所著的一部重要理学著作,又名《东发日抄》。黄震字东发,浙江慈溪人,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历任吴县尉、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浙东提举常平等职。宋亡后,他隐居于宝幢山,最终饿死。他师从五文贯,为朱熹的第三代弟子,虽然宗朱熹之学,但他并不盲从,而是有所立异。 《黄氏日抄》原为九十七卷,但现存九十五卷。其中,前六十八卷为黄震阅读经、史、子、集诸书…
-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载,其中《太平广记》便是这一传统中的瑰宝。这部伟大的著作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资料来源,尤其是对于民俗、宗教、历史和文学的研究。 《太平广记》的编纂始于北宋太宗时期的太平兴国年间,由李昉领衔,扈蒙、李穆等人参与,历时约一年多,最终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这部巨著包含五百卷,另有十卷目录,内容丰富,涵盖了从汉晋到…
-
《宣室志》是一部倾注了唐代社会生活百态的传奇小说集,其故事揉合了民间信仰、宗教教义和现实社会的冲突与融合,让读者透过书中神怪、狐仙和现世的人物,窥见唐代社会的信仰图景和现实困境。 张读(834-881),字圣朋,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家世也颇为显赫,是张荐的后裔和牛僧孺的外孙。张读在唐代的官场生涯中,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最终官至尚书左丞,被时人誉为得士…
-
在宋代繁花似锦的文学世界中,有这样一部笔记体作品——《清波杂志》,由文学爱好者、历史见证者周煇创作,成为后世探讨宋代文人生活、文学和历史的珍贵资料。《清波杂志》不仅仅是一部充满风味的历史笔记,它更像是一部细腻刻画宋代社会风貌的艺术品,其中流露出的情感、见闻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现在,让我们跟随周煇的脚步,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从各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
-
《吴中水利全书》是明代著名的水利专著,由张国维撰写,共计二十八卷。这部书不仅汇集了古今有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七府的水利资料,还结合了张国维本人在治水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内容宏富,堪称一部综合性水利大作。 张国维与《吴中水利全书》 张国维,字九一,号玉笥,浙江东阳人,天启年间进士。他官至江南巡抚、工部右侍郎,并在福王时升任吏部尚书。张国维在治水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
《水经注释》由清代学者赵一清撰写,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并在其去世后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得以刊行。这部作品是对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的一次重要补充与订正,其价值在于赵一清对前人研究的集成与自身深入的考证,尤其是对经、注混淆部分的澄清,以及对已散佚内容的补充,使之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水系及相关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赵一清与《水经注》的渊源 赵一清,字诚夫,浙江仁和…
-
《水经注集释订讹》是清代学者沈炳巽历时九年心血之作,堪称地理文献考证领域的一座丰碑。沈炳巽,字绎旃,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以其卓越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对明代黄省曾刊本的《水经注》进行了深入的校定和订正。该书在雍正九年(1731年)完成,全书共四十卷,五十四万余字,是对郦道元《水经注》的一次重要补充和修订,对后世研究《水经注》及中国古代地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品的编纂背景与意义 《水经注》原为南…
-
《周礼详解》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经学著作,作者是宋代学者王昭禹。该书共四十卷,对《周礼》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解读。在书中,王昭禹多次引用王安石的《字说》来解释字义,但在发明义理方面却不完全依从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因此,《周礼详解》不仅是对《周礼》文本的详细阐释,更是在学术研究中开辟了新的路径。 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王昭禹,字光远,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四库全书总目》的记载,王昭禹应为北宋末期徽钦时代的人…
-
《周官新义》是北宋时期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是一部解释《周礼》的学术作品,更是王安石推行变法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10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者之一。他的改革实践与思想,对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安石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一直致力于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他主张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改善行政管理…
-
《韩诗外传》是汉代学者韩婴所撰的杂著,被认为是今文《诗经》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书先援引历史故事,再引《诗经》原句进行解释,这种方法被称为“引诗证事”,而不是“引事明诗”,意即通过引述《诗经》句子来证明所述故事的真实性或教育意义,而不是阐发《诗经》的原意。此书不仅仅是对《诗经》的诠释,更是对先秦及汉代历史、文化、风俗的反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韩诗外传》全书十卷,共三百余章。据《汉书·艺文…
-
《春秋说》是宋代文学家、经学家洪咨夔所撰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共三十卷。洪咨夔,字舜俞,浙江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经学家。他在嘉定年间考取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刑部尚书。然而在宋理宗初年,由于触犯了权臣史弥远,并预言李全必成国患,洪咨夔被罢官家居七年。这段时间里,他闭门深思,有感于圣人以天治人的理念,撰写了《春秋说》一书。 《春秋说》的核心宗旨在于阐明《春秋》所蕴含的“奉天命而立人…
-
南宋时期,学术和政治紧密交织,经学研究不仅仅是学术追求,更是一种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背景下,戴溪的《春秋讲义》成为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戴溪,南宋学者,其《春秋讲义》不仅是一部经学著作,更是一部反映其时代政治与学术思想的文献。 一、作者与著作背景 戴溪,南宋著名经学家,其生平事迹散见于《续吕氏家塾读诗记》等文献。戴溪在宋理宗开禧年间为资善堂说书,后升任太子詹事,负责教导太子。其著作《春秋讲…
-
胡安国的《胡氏春秋传》是中国宋代的一部重要经学著作,共30卷,成书于高宗绍兴8年(1138年)。胡安国毕生致力于《春秋》的研究与注释,其著作不仅承载了深厚的经学思想,也在宋代及后世科举考试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一部史书,以简约的语言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胡安国认为《春秋》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经世大典”,其内容涵盖了治理国家的法度和准绳。他在《春秋传》序言中提到…
-
南宋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学者便是魏了翁(1178—1237)。作为一位著名的儒学家和教育家,魏了翁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治学精神,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仪礼要义》便是其中的翘楚。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四川邛州蒲江人。他不仅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学者,亦是大学生,曾担任佥书枢密院事。魏了翁治学严谨,反对佛老学,推崇朱熹理学,独辟蹊径,形成了自成一家的…
-
《仪礼图》是一部重要的古代礼仪著作,其内容涵盖了古人宫室制度及礼仪仪节的详细图解。这部著作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为后世的礼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独特的视角。本文将围绕《仪礼图》的作者、内容、版本及其学术价值展开探讨。 首先,谈及《仪礼图》的作者,宋代学者杨复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杨复,字志仁,号信斋,福建福州人,生卒年不详。他师从朱熹,深得朱熹之教益,精于考索,颇有才智。杨复的学术成就…
-
《礼说》是清代学者惠士奇撰写的一部重要考证《周礼》的专书。全书十四卷,对周代的礼仪制度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辩证。《礼说》不仅在清代学术界享有盛誉,对于现代学者研究古代礼仪制度及社会文化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从《礼说》的内容、惠士奇的学术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礼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礼说》的内容及特点 《礼说》全书共十四卷,分为《天官》二卷、《地官》三卷、《春官》四卷、《夏官》二…
-
《行水金鉴》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水利历史资料著作,由清代学者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而成。傅泽洪,字穉君,号怡园,曾担任中宪大夫和巡江南淮扬等职,具有丰富的治水经验。郑元庆,字子余,一字芷畦,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编撰《二十一史约编》等著作。《行水金鉴》的编纂约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一部按河流分类、依列朝年代编纂的水利历史专书,全书共175卷,约120万字,涵盖了中国古代至清初的水…
-
《全芳备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植物学领域的一部重要文献,由南宋时期的学者陈咏(又名陈景沂)编纂。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植物学的类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专门性百科全书,显示了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独到见解。 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共计58卷。前集包含27卷,专注于花卉,收录了大约128种植物(包括附录10种)。后集则由31卷组成,涵盖了果、卉、草、木、农桑、蔬、药七个部分,收录…
-
《格致镜原》是一部清代的著名类书,由陈元龙精心编撰而成。这部巨著不仅是陈元龙学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中的佼佼者。本书的编写背景、内容特色、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史研究中的价值,无不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 编撰背景及作者介绍 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清代浙江海宁人,康熙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精通诗词、书法、绘画,尤其在历史和文献学方面造诣深厚。《格致镜原》的…
-
浙江钱塘人高士奇,名气虽不如明代历史巨匠司马迁或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但他在清初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动中,却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他的杰出之作《左传纪事本末》,为后世留下了春秋时代浓厚的历史印记,同时也揭示了其本身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生于清顺治二年,卒于康熙四十二年,是清代初期的著名历史学家。从他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家境贫寒的…
-
身处清初,生活在社会风云变幻之中的马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才华在历史研究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贡献之一,即《左传事纬》,是一部关于《左传》的经典著作,其影响力至今未衰,它是马骕充分展现自身学识深度和批判精神的典型作品。 马骕(1621-1673),字宛斯,又字聪御,山东邹平人,清代著名史学家和经学家。他对于古代经史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对于《左传》更是钟情之极。由于他在研究《左传》上的贡献,…
-
《论语全解》是宋代学者陈祥道所著的一部详尽注释《论语》的学术著作,共分为十卷。陈祥道,字用之,是福建福州长乐人,治平年间的进士,后官至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他是宋代著名的新学派代表人物王安石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王安石的学术思想。 《论语全解》是陈祥道对《论语》的一种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他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义,而是在广泛搜集各种历史文献和前人解释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提出了新的诠释。陈…
-
《论语集解义疏》是南朝梁时期的皇侃所撰写的一部经书注释作品,该作品以其深入浅出的注释和独到的见解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此书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儒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皇侃,字子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于东晋末年,卒于南梁时期。他的一生虽然处于政治动荡的年代,但学识渊博,尤其精于儒学。他曾任国子助教、散骑侍郎等职,对经学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
《毛诗类释》,一部清代学者顾栋高的杰出著作,成书于1752年乾隆壬申年。此书不仅是对《诗经》的详细解读,更是一部涵盖广泛名物考证与诗义阐释的学术巨著。在这本书中,顾栋高不仅仅满足于将《诗经》中的名物简单归类,而是深入挖掘、考证和阐释,使得《毛诗类释》成为研究《诗经》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文献。 书中共分为二十一卷,按类别详细解释《诗经》中提到的地理、山水、祭祀、官职等内容。特别的是,顾栋高在书中的序言…
-
《读诗质疑》是清代学者严虞惇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全书共分三十一卷,另附十五卷篇首,涵盖广泛的诗经解读和研究内容。严虞惇,字宝成,一字思庵,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的进士,曾任大理寺副司、太仆寺少卿等职,晚年出任湖广乡试主考官,批卷万余,病卒于任上。他的学术生涯以深厚的诗经研究和批评著称,其《读诗质疑》便是其毕生学术思想的集大成。 该书的结构严谨,分为《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个部分,分别对…
-
《毛诗写官记》是清代学者毛奇龄的作品,全书分为四卷,记载了作者对于诗歌的个人见解和解读,共一百八十八条。毛奇龄生于明末清初,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他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诗歌的个人理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和研究。 毛奇龄在《毛诗写官记》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撰写方式,以自己的“写官”身份,即依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来编撰和解说古代诗歌。书名“写官”取意于《汉书·艺文志》中的官职,象征着一…
-
《近思录集注》作为一部针对朱熹的《近思录》的注解书籍,在清代文学与思想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者、研究者来说,深入了解这部著作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朱熹的思想,还可以进一步洞察宋明理学的演变。 1. 茅星来的版本 首先要说的是清代学者茅星来的《近思录集注》。茅星来,乌程人,他对《近思录》的研究历时十五年,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精力。他的《集注》并非是一篇简单的笔记或摘要,而是一部精心研究、反复斟酌后的学…
-
金石学,从古至今都被视为文献研究中的重要分支,而在清代,有这样一部关于金石文的重要著作——《金石文考略》。该书是由清代李光映所撰写的,今我们就来探讨这部书及其作者背后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书的作者李光映,字子中,来自嘉兴(今属浙江省)。李光映的家境饶富,对于古籍、金石都有着极高的兴趣。他家中的藏书楼名为“观妙斋”,也因此得名。这座书斋不仅藏书丰富,还收藏了大量的金石刻碑。 再进一步,我们…
-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石刻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历史价值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石刻不仅是艺术的表现,也是历史的见证。在明清时期,有一位名为叶封的学者,他以敏锐的眼光和不凡的学识,编撰了一部名为《嵩阳石刻集记》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叶封,字井叔,生于1623年,卒于1687年,原籍黄州(今属湖北省)。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成为进士,后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叶封是康熙时期的…
-
洪适,一个在南宋时期让人敬仰的名字,他的学识和贡献至今仍在文学和古文字学的领域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著作《隶释》与《隶续》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学的重要资料。其中,《隶释》的价值不仅是它极高的学术价值,而是它的存在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文字变迁的神秘面纱。本文主要从洪适的生平、《隶释》的成书过程、内容要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详细解读这部宝贵的古籍。 洪适,字景伯,晚号盘洲老人,原籍鄱阳(今江西波阳)…
-
清代学者多以经史才子著称,其中,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的吴浩以其著作《十三经义疑》独树一帜,成为那个时代探讨经典疑难问题的代表性人物。然而,对于吴浩的解读,历来意见不一,有赞有贬。本文试图从他的经典解读方法、所持观点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全面探讨吴浩及其《十三经义疑》。 吴浩的《十三经义疑》涵盖了十三经的笺注,并对其中疑难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与解读。从解读方法上看,他既秉承了古代经典的传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