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章句》是清代学者吴廷华的主要学术著作之一,全书共十七卷,成书于乾隆初年。吴廷华,字中林,号东壁,初名兰芳,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中举人,后因才干出众,历任多个官职,包括中书舍人和福建海防同治等。他的学术生涯尤以研究《三礼》著称,在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仪礼章句》的编写背景源于对前人《仪礼》注解的不满与批判。具体来说,吴廷华认为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过于依赖郑玄的注解,而王文清的《仪礼分解句读》虽然重视断句,但其注释过于简略。因此,吴廷华企图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折衷这两种方法,旨在为《仪礼》提供一个更加精确、全面的解读框架。
在《仪礼章句》中,吴廷华采用了一种非常细致的分析方法。他将《仪礼》每篇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小节内再进行句读(即断句)。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结构,也便于深入探讨每个词句的含义。除了依据郑玄和贾逵的注疏外,吴廷华还广泛采纳了其他学者的见解,并加入自己的案语来阐明和发展这些观点。
《仪礼章句》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深远。吴廷华的这种折衷和细致的注解方式,不仅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的研究《仪礼》的方法,而且也加深了学界对礼仪文献的理解。他的作品在乾隆丁丑年(1757年)和嘉庆年间均有刊本,显示出其广泛的传播和持续的学术价值。
此外,吴廷华的学术追求并不仅限于《仪礼章句》。他的其他著作,如《三礼疑义》、《曲台小录》和《东壁书庄集》等,都显示了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治丧礼方面,他的研究尤为精深,被后世学者广泛引用。
吴廷华晚年隐居于萧寺,继续他的学术研究。据《榕城诗话》记载,他在去官后不改其志,继续钻研汉唐两代的《仪礼》解说,成果颇丰。这种坚持不懈的学术精神,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得以丰富中国的礼学文献,对后来的礼仪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