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释》由清代学者赵一清撰写,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并在其去世后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得以刊行。这部作品是对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的一次重要补充与订正,其价值在于赵一清对前人研究的集成与自身深入的考证,尤其是对经、注混淆部分的澄清,以及对已散佚内容的补充,使之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水系及相关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赵一清与《水经注》的渊源
赵一清,字诚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国子监生。在《水经注》的研究上,他尊崇其师全祖望的学说,深感郦道元的《水经注》因久经传写而充斥着舛误,经注混淆,且存在不少佚卷。因此,赵一清毅然承担起纂修此书的重任,旨在纠正舛误,恢复原貌,补全佚失,以期还原郦道元《水经注》的原始面貌和精神实质。
《水经注释》的结构与内容
《水经注释》全书分为三部分:主体《水经注释》四十卷,附录二卷,以及《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赵一清以明代朱谋㙔的《水经注笺》为基础,参校全祖望等人的五校本及其他版本,博采众说,力求对郦道元的《水经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补充与阐释。
赵一清与全祖望经过反复商讨,发现旧本中经、注混淆之处多达五百余处,他们逐一订正,基本恢复了经、注的原貌。在处理“注中有注”的问题上,赵一清采用大小字体以区分,便于读者观察与理解。此外,他还辑录了唐宋地志中引用的郦注原文,补充了现存版本中已散佚的内容,如滏、洺等十二条水系的记载。
在附录部分,赵一清从近四十种古籍中辑录了有关《水经》和《注》的著录、序、跋及考证等,为《水经注》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材料。《水经注笺刊误》则专门订正了朱笺之误,展现了赵一清对于文献考证的精确态度和深厚功力。
学术贡献与争议
《水经注释》的问世,不仅极大丰富了《水经注》的研究内容,也在学术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尤其是赵一清与戴震关于《水经注》研究的先后顺序问题,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公案。尽管存在争议,但赵一清的学术成就和对《水经注》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他的工作不仅恢复和补充了文献的原貌和内容,更加深了后人对于中国古代地理、水系研究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