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胜览》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地理总志,由祝穆撰写。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当时地理环境的详细记录,也是对南宋文化、历史的一种反映,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编撰背景
祝穆,字和甫,福建建阳人,他曾是朱熹的学生,并在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完成了《方舆胜览》的编撰。该书共70卷,成书于嘉熙三年(1239年)。祝穆的编纂工作不仅基于书面文献的研究,还包括了他亲自的实地考察,这使得《方舆胜览》成为了一部内容丰富、信息详实的地理总志。
内容概述
它不仅是地理志,也是一部文化志书。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 地理概况: 书中以南宋时期的临安府(今杭州)为起点,详细描述了当时南宋的十七路地域。这些地域包括了各府、州、军等行政区划的概况。
- 分门别类的记载方式: 祝穆采用了分门别类的方式来组织内容,包括景物门、人物门、沿革门、土产门、风俗门等。这种分类方式使得内容更加系统,方便查阅。
- 详细的文化记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舆胜览》在名胜古迹、诗词作品的记载上十分详尽。书中保存了大量宋代及之前的地志与诗文资料,其中包括200余位名家的1750篇诗文。
- 景物的细致描述: 在景物门中,祝穆对山川、井泉、楼阁、堂院、亭树、馆驿、桥梁、祠基等各类景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供了丰富的地理及文化信息。
- 建置沿革和疆域道里的记载: 虽然在建置沿革、疆域道里方面的记载相对较简,但它依然提供了关于南宋政区地理的重要信息。
- 对风俗习惯的记述: 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当时的风俗习惯,为研究宋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特点与价值
《方舆胜览》在体例上与其他早期地理总志有所不同。它着重记载了与风俗、形势、景物、人物相关的诗赋和记叙文字,而对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赋、户口等内容的记述较为简略。这一点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指出,但正是这种倾向使得《方舆胜览》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上具有特别的价值。
该书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地理、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尤其在保存南宋晚年监司军帅治所资料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方舆胜览》的编撰也对后世的地理志编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续修订与传播
《方舆胜览》在后来经过祝穆的子祝洙的增补和重订。在咸淳二年(1266年)或次年刻印的重订本中,祝洙新增了500余条内容,并通编为70卷。这一版在宋末元明时期受到文人的重视,并在体例上对当时的方志编撰产生了影响。
结论
《方舆胜览》是南宋时期一部非常重要的地理总志,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还保存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这部作品不仅是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南宋时期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也是文学研究者了解宋代文化的宝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