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事略》,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共计130卷,是南宋时期由王偁(王称,字季平)撰写的历史著作。王偁,原籍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淳熙十三年(1186年)编成此书。他的父亲王赏,在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任实录院修撰,王偁继承家学,广泛搜集北宋九朝的历史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清代学者王士祯认为《东都事略》的成书过程类似于《史记》和《汉书》的编撰,即先由前人草拟,后由后人修订。《东都事略》因北宋都城开封旧称“东都”而得名,它的成书时间比《宋史》早,提供了许多《宋史》未曾涉及的珍贵史料。
一、内容结构与特色
《东都事略》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和附录四大部分。本纪12卷,记录了北宋太祖至钦宗九朝的主要历史事件;世家5卷,介绍了30位后妃和10位皇子的事迹;列传105卷,包括诸臣列传、忠义列传、循吏列传等;附录8卷,则记载了辽、金、西夏、西番、交趾等地的历史。这种详尽的分类使得《东都事略》在史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历史价值与史学意义
《东都事略》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广泛的史料来源,还在于其真实可信的记录方式和公正的叙述态度。王偁在编撰时广泛参考了国史、实录及各类野史,使得《东都事略》在史料上有着极高的权威性。例如,它纠正了《宋史》中关于符彦卿二女及刘美本姓的错误记录。此外,王偁的立论公正,叙事简要,被《四库全书》评为“叙事约而该,议论亦皆持平”。
三、影响与评价
《东都事略》不仅在史学界受到高度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南宋洪迈在修《四朝国史》时大量参考了《东都事略》,而且在宋孝宗时期就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东都事略》的成书不仅补充了《宋史》的不足,还纠正了其中的许多错误,对于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它的史料价值在《四库提要》中得到了充分肯定,被列为宋代私史中的佼佼者。
四、结语
《东都事略》作为宋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其深入细致的史料搜集、公正客观的叙事态度,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使其成为了研究宋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王偁通过这部作品,不仅传承了家族的学术传统,更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宋代历史的珍贵镜像。